Welcome to our online store!

My Cart:

0 item(s) - 0.00

0

More Views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Availability: In stock

SKU: 9787108045775

9.95

Quick Overview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从构成中国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变进程底蕴的本土性知识资源的分析入手,讨论了由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构成的中国现代国家形成及发展的“根本性议程”或“建制议程”。

OR
successful

A new item has been added to your Shopping Cart.

Details

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由孔飞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认为,若以孔飞力的历史叙事为标杆,则中国革命固然具有巨大的历史正当性,革命所建立的国家却从来都面临着深刻的合法性挑战。但包括政治民主化推进在内的中国“现代性”的构建仍是可能的,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这方面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资源。而这一构建前行的必要条件则是如魏源、冯桂芬等近两个世纪前所言——“广开言路”。

名人推荐

这是一位有着深刻“中国关切”的著名历史学家写的一本渗透着人文关怀、深邃思考和批判理念的伟大历史著作。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孔飞力关于中国现代国家起源的精彩的系列论文,继承了他的老师史华慈的知识关怀,探讨并揭示了旧帝国之下的社会和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之间的深层联系。 
——曼素恩(Susan Mann,美国亚洲学会前主席、加州大学教授) 
对专家和普通读者来说,孔飞力的这本书都极为重要,其中不仅提出了促使人们思考的新史论,对人们所熟悉的19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叙述也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再构建。 
——罗威廉(William T.Row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孔飞力(Philip A.Kuhn) 译者:陈兼 陈之宏 

孔飞力(Philip A.Kuhn),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当费正清1977年从哈佛大学荣休后,孔飞力由己任教十年的芝加哥大学转回母校接替其空缺,任哈佛大学历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他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曾获得包括古根汉姆学术研究奖在内的多种学术荣誉,美国艺术人文科学院院士。《叫魂》(1990)是他的代表作,获“列文森中国研究最佳著作奖”;此外他所著《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970)、《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2002)和《他者世界中的华人》(2009)等,均有重要深远的影响。 
陈兼,康奈尔大学历史系中美关系史讲座教授。 
陈之宏,康奈尔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目录

译者导言 
中文版序言 
导论 
第一章 政治参与、政治竞争和政治控制——根本性问题和魏源的思考 
第二章 从太平天国事变到戊戌变法——冯桂芬与历经磨难的变革进程 
第三章 从耒阳暴乱到农业集体化——根本性议程的时代跨越 
第四章 19—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的演进——根本性议程的改造与再改造 
致谢 
译者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文摘

“清议”崛起所处的保守的社会氛围,从“清流”人士全为在职官员的狭隘的社会基础上反映了出来。“清流”一党根本不打算在广大文人中寻求支持,他们所追求的,只是在现存官僚行政机制之内,加强自己的名声和巩固自己的前程。他们更没有从“文人中流”作为一个群体有权力——更不必说广大民众有权力——对高层官员的行为提出批判的原则出发,提出任何有见地的看法。然而,通过把扩大政治参与同国家存亡问题联系起来,“清流”们明显地炒热了当时的政治气氛。
确实,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现实,同以清流派为代表的关于根本性问题的保守思维是背道而驰的。地方上的精英分子(从任何意义上来说,他们并不都属于“文人中流”)已经获得了对于诸如“厘金”之类油水丰厚的新的商业税费的控制。无论是在乡下还是在城里,地方社会重建的领导人不仅包括文人中流,也包括下层文人。对于教育、对穷人的救济,以及维护地方治安等地方上面临的迫切任务,常规的官僚行政机构往往推到地方要人显贵的身上,这种情况达到了一个世纪前闻所未闻的地步。在诸如汉口这样的位于长江中游的商业城市,商会在官方的赞同下,正在地方服务管理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因此,毫不奇怪,二十年后当文人参与政治生活终于成为一条人们所强力鼓吹的原则时,它在实践中已经被一系列形式更为广泛的政治行动所超越了。根本性的转折出现于1895年春,当时,清廷刚刚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精英阶层对此做出了愤怒的反应。从表面上看,似乎文人参与政治活动的原则很快便会得到实现了。从建制发展的角度来看,文人的反应采取了由参加会试者经由都察院上书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