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4月1日)
- 平装: 304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7539990481, 9787539990484
- 条形码: 9787539990484
- 商品尺寸: 24.2 x 16.7 x 1.8 cm
- 商品重量: 499 g
- 品牌: 凤凰联动
Details
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知乎大神”采铜带来个人首部力作
动机在杭州、战隼、梁边妖、张佳玮、李松蔚、刘未鹏等各界大咖鼎力推荐!
被称为大神的采铜,到底是谁?
——知乎第41161号用户,至今为止,他贡献了975个回答,获得了493598个赞同 、 115293次感谢。他的每一次回答,都振聋发聩,引来上万人的喝彩!
——5000万知乎网友公认他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他的较真与理想主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赢得了无数人的点赞!
——他曾出版的电子书 知乎「盐」系列之《深度学习的艺术》 《开放的智力》连续84周占领同类书榜首,全五星评价,豆瓣9.4分高分推荐!
——《25岁,为什么我仍在一无所有的起点上?》 《人长大后就一定要变得很功利很现实吗?》 《如果你的资源贫乏,那么专注做好一件事将是你的仅有出路》……多篇文章引爆互联网各大社区与平台!
被无数人点赞的惊喜之作,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完美的竞争战略让你远离竞争 ,成功的不二法门是找准支点。这本书为你规划精进之路,帮你找准核心支点,用非常小的力量,去实现意想不到的可能。
——采铜用手术刀一样的文字,剖开迷宫一般的现实世界,提炼出知识背后的知识、方法背后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把这本书运用到学习、工作中才是真正的改变;
全书68道实践练习贴身指导,打造7大精进技能,帮助你实现飞跃!
——如果你即将或者已经进入大学,这本书将帮助你打造以一敌百的竞争力;
如果你已经踏上社会的征途,这本书将让你在短时间内发生质的转变与提升!
名人推荐
大咖们怎样评价这本书?
2016年首本值得推荐的自我提升类好书,解答了大多数人经常遇到的自我成长中的问题。非常高兴看到,采铜把知乎上的精彩答案进一步扩展成一本心智成长指南,推荐给每一个想成功的青年阅读。
——战隼
采铜老师擅长把艰深晦涩的学术理论,转化成兴味盎然的生活常识;把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升华成感动人心的热血情怀。他的工具只有两个:严肃地思考和认真地生活。他是一个思想者和生活家。
——动机在杭州
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柄助强者劈开眼前迷雾的剑。作者居然为这个时代一半左右的都市流行病,拿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案……主治在校学生和职场新人的学业不调和前程不通。在这个鸡汤当道的年头里,这本书烧出了一条锋锐的路。
——梁边妖
这本书的价值不止在于如何让自己变得厉害,更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不厉害。
——马伯庸
圣人说,“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每个人都想努力,但使力的方向不对。某些书并不神奇,只是可以让你使力的方向对了。
——张佳玮
媒体推荐
知乎第41161号用户,至今为止,他贡献了975个回答,获得了493598个赞同 、 115293次感谢。他的每一次回答,都振聋发聩,引来上万人的喝彩!
5000万知乎网友认可他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他的较真与理想主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赢得了无数人的点赞!
他曾出版的电子书 知乎「盐」系列之《深度学习的艺术》 《开放的智力》连续84周占领同类书榜首,全五星评价,豆瓣9.4分高分推荐!
《25岁,为什么我仍在一无所有的起点上?》 《人长大后就一定要变得很功利很现实吗?》 《如果你的资源贫乏,那么专注做好一件事将是你的**出路》……多篇文章引爆互联网各大社区与平台!
作者简介
采铜
2011年6月3日,加入知乎成为第41161号用户。
至今为止,采铜贡献了975个回答,获得了493598个赞同与115293次感谢,其较真的精神、理想主义的情怀,被知乎网友公认为“知乎精神”的代表。
采铜惯于使用手术刀一样的文字,剖析人们思维里的种种禁锢,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放于困惑的熔炉中反复冶炼,提炼出知识背后的知识、方法背后的方法。
在这本书中,采铜选取了影响人生的七个关键切面,一一设计出它们的精进路径,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支点:只需要非常小的力量,你就可以成为真正的赢家。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时间之尺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一、 活在“全部的现在”
(从当下出发,联结过去与未来)
二、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如何解决远期与近期未来的冲突?)
三、 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
(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四、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永远不够用?)
第二章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一、 从终极问题出发
(以人生终极目标作为首要原则)
二、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三、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
(选择太多怎么办?)
四、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第三章 即刻行动
——改变一切的核心力量
一、 “现在”就是恰当的时机
(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
二、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
(把“未完成”变成“已完成” )
三、 像Photoshop一样分解任务
(从工作的核心区开始)
四 、 三行而后思
(在实践中,通过复盘积累智慧)
第四章 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
——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一、 找到一切学习的向导
(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向自己提问)
二、 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
(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三、 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
(你能够调用的知识有多少?)
四、 分离的知识,难以解答真正的现实
(让不同的知识发生化学作用)
第五章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一、 大脑需要“断舍离”
(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 )
二、 迎接“灵光乍现”的时刻
(让潜意识为你工作)
三、 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状
(将思维转化为图像 )
四、 世界上没有轻而易举的答案
(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做到周密思考)
第六章 努力,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才能
——不断优化你的“努力”方式
一、 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
(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二、 没有突出的长板就是危险
(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三、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
(绝不苟且,才能做到 )
四、 挑战是设计出来的
(不断为自己设计“必要的难度”挑战 )
五、 不痛苦地坚持到底
(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起真正的兴趣)
第七章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仅有的
——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一、 “学渣”与“学霸”都不是好选择
(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二、 从“游乐场”到“荒野求生”
(怎样从大学走向社会?)
三、 独特性,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 请坚持你的与众不同! )
序言
序言:
在老家的一间屋子里,有一台用了多年的挂钟。这钟看上去很寻常,毫无特别之处。但每次我回家看望母亲时,看到这台钟时就会觉得很放松,这与我看其他钟表的感觉很不一样。用其他东西看时间时,我只觉得时间走得好急,哎呀,都已经到这个点了,好多事情都还没做,怎么办,怎么办⋯⋯可在母亲的房子里看到这个钟,就一点紧张感都没有,咦,原来才这个点啊,还早嘛,哦,稿子还没写,算了没事,慢慢来好了⋯⋯于是,按照心理学里惯常的做法,我给这个现象取了个通俗的名字,叫作“母亲的挂钟效应”,而后又给了个学术化的解释:“归家的温馨感和母亲的关爱导致主观时间感变慢。 ”
可是有一次,我发现在这个解释之外,竟还有一个更“科学”的解释。那天母亲在阳台晾衣服,回过身问我: “儿子,现在几点了?”我抬头一看钟,“9点15。”又低头看手机。这时恰好有一条微信发过来,显示的消息发送时间是“9: 20”,咦,怎么回事,刚才还是9点15嘛,怎么突然就20了?我又抬头一看钟,确实是9点15,再一看手机,确实是9点20……
手机的时间是实时联网校对的,不大可能错,哦,那就是母亲的挂钟慢了。可我之前竟然没有想到。
母亲的挂钟慢了,慢了5分钟,所以每次当我看这台钟时,它显示的时间总比我内心估计的时间要慢了那么一丁点,可就是那么一丁点,竟让我放松了下来,不再焦虑、紧张,觉得可以心安理得地多享受一点时光,像是意外收获了一种妙不可言的福利。
我没有把这个发现告诉母亲。如果我告诉她,她一定会把钟调准。而钟一旦调准,不仅我所享受的轻快闲适感会没了,更重要的是,母亲家这个优哉游哉的世界也会消失不见。只要我不告诉她,她就可以一直生活在比别人慢5分钟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她不仅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得到了更多。
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母亲就说,手表要故意调快几分钟,这样不容易迟到,并且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抢在别人的前面,对此我一直深信不疑,就像其他很多我们从小被教育的事情一样。而就是这样一类信念,迫使我们在同一个方向上奔跑,然后越跑越累,越跑越迷茫,越跑越痛苦⋯⋯
令我惊奇的是,这样一种“表要调快”的观念竟如此顽固却又悄无声息地存在着,框住了我们的思维。更令我惊奇的是,一旦这个框被敲开一个小口,竟会有如此出其不意的效果。
是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一种反过来“把表调慢”的可能性,毕竟,这看上去太异想天开了,并且显然一定以及肯定是“错”的。可就是这样看上去荒诞的事情,一旦付诸实施,或者只是像“母亲的挂钟”一样无意间实现了,可能你的人生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种别致的模样。甚至,就像你发现了一把你寻觅已久的钥匙,这把钥匙意味着可以用另外一种全新的视角、经验、智慧去审视我们既有的生活,而这种审视本身就意味着生活的改变。
我恍然大悟。生活就像一面多棱镜,它有不止一个镜面,相应地,也有不止一种可供观察和理解的视角。它应该不只有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一种状态,它应该是多元的、丰富的,并且有着具有不同纵深的内涵。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看待现在和未来,看待情感和理性的时候,存在着远比我们已知的更多的可能性。
是的,我们总是在惯性中生活,在教导下学习,在成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并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我们着实需要一种智识和能力,去观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发现和实践更多成长和成才的路径。可问题是,大多数时候,当我们对眼前的一切习以为常时,我们连这种“需要”都没有意识到。于是,我决定写这本书。
这是一本特别的书。说它特别是因为,它是某种复杂的混合物,里面有我的经历以及对经历的思考,有心理学,也有不同学科、不同实践领域的经验和知识。但我希望这种混合并不突兀,在我看来,经历和学习,经验和知识,实践和理论,这些都并非是截然两分的,而是应该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的。更进一步,阅读、思考、写作和生活本身也应是浑然一体的,见解并非存在于僵固的教条里,而是鲜活地生长在流动的生命中。
在这本书中,我打开了我们人生的七个侧面,它们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所以,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成长和改变的前提;选择往往发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它令我们迷茫、无助和焦虑,而学会选择也就是学会认清自己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行动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归依,而令人不解的是,现代人行动的步伐越来越沉重,无力感不断蔓延,所以我们更需要行动的勇气和智慧;学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志,对很多人来说更是融贯一生的修行,学习的规律和技巧正是很多人需要补上的一课;思考发生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但是对思考本身的思考却显得稀少和珍贵,当我们欲要解决工作和学业中的各种难题时,你便会发现它的价值;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一个人的才能是立身之本,但如何获得不凡的才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难解的谜团,解开这个谜团需要打破一些流播甚广的迷障;成功是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字眼,无数人为了所谓的成功变成了他们原本讨厌的人,而我更相信,只有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你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对刚打开本书,准备寻找更好的生活、成长和改变的方法的你来说,应该已经发现,这七个侧面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错、交织,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我们的生活不应是割裂的,它有不同的侧面,有不同的解读,有不同的路径,以及不同的期待。即便在对每一个主题的讨论中,我也尽量呈现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视角,也就是说,在多棱镜之中还嵌套着多棱镜,在不同的折射光路之上还折射出不同的光路,我想,这便是我们五光十色的人生吧。
我是一个思考者,我思考如何才能获得一种丰盈、独特、完整、自足的人生,思考如何才能摆脱内心的禁锢,以更勇敢、更开阔的方式去生活。我推崇当代思想家苏珊·桑塔格的生活方式,她说她会思考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情。并且,我也明白在这个过程中,实践、表达和思考一样,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而写一本书,就是能同时承载三者的理想行动。
我希望在这本书里,展现了一些你原先未曾想到、未曾看到又殊为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开始一点点撬动你头脑中某些坚固或者凝结已久的结构,使它们开始松动,并发生新的可能。
如果这样,那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文摘
不痛苦地坚持到底
(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
意志力只是一个神话
当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总喜欢谈论意志力的重要性,好像只要你意志力足够强,你就能坚持到底一样。而如果你没有坚持到底,那一定是意志力的原因。我从没有相信过这种意志力的神话。在我看来,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强调它,越依赖它,你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意志力总有可以承受的极限,就像一根已经绷得很紧的绳子,若是再用力的话,随时都会绷断。
如果我能长期坚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带给我的丰盈感和满足感超过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这件事日日夜夜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欲罢不能,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也就是说,赐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驱动,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这种想法不只是我独有,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通过实验发现,在兴趣这种内部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完成同一任务的表现比在物质奖励的驱动下更好。
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同时患上了“兴趣饥渴症”和“兴趣寡淡症”。人们很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所以做了很多尝试,但是不论怎么尝试,过不了几天、几个星期最初的激情就差不多消失殆尽。
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让人容易滑入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
另一个原因是,人总是喜欢轻易地作评判、下定论、贴标签,用过于简单的概括来代替细致深入的观察。可是,在你还没有深入了解一件事情之前,你对它的判断很可能会差得十万八千里。这像是另一个死循环:由于了解不足而判断失误,而判断失误又妨碍了深入了解。
越是急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就越是寻觅不到,因为这个急于求成的心态,常使我们浅尝辄止或者妄加评判,消耗了我们原本就不多的耐心,使我们离“真正的”兴趣越来越远。
因为努力而热爱
改变这种局面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
一是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宁可傻一点、笨一点,去做一些并不特别喜欢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战的事,或者去做一些少有人做但又看上去很有意义的事,并且咬咬牙,多坚持一段时间,或许就能把死循环的闭环打破,开启新的良性的循环。不以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并不是说不再追求兴趣或者忽视兴趣的重要性,而是调整一下顺序,不再是要求先有兴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
二是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不只用冰冷的理性,更用温暖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体验来激发兴趣。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以读书为例,把生活的乐趣融入到读书的乐趣中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林语堂先生在《读书的艺术》一文中很推崇李清照:“最理想的读书方法,最懂得读书之乐者,莫如中国第一女诗人李清照及其夫赵明诚。我们想象到他们夫妇典当衣服,买碑文水果,回来夫妻相对展玩咀嚼的情景,真使我们向往不已。你想他们两人一面剥水果,一面赏碑帖,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经籍,这是如何的清雅,如何了得的读书真味。”把读书的乐趣融入到生活的苦辣酸甜之中,融入到夫妻间的浓浓爱意之中,便是李清照夫妇的读书艺术。
三是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这方面,冯唐读史书是个很好的例子。
当代作家冯唐的小说语言带有鲜明的古文特色,这与他曾阅读大量史书有关。小学高年级时他就受一个老师影响开始读史书,初一时更是发下宏愿要把《二十四史》全部读完,要知道《二十四史》共计4000多万字,要读完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最后他竟也读掉了三分之一。冯唐读史书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倒是兴味盎然,他的诀窍是把史书当作练习题集来读。什么意思呢?读的时候假想自己就是那一朝那一代的皇帝,只要书中一出现大臣在殿上上奏的内容就停下来,遮住书页,想想自己会做什么样的决定,然后再和书上的记述相对照。这种方法,让冯唐能更加主动地思考历史,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从而训练了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这种互动性的阅读把被动、单向的知识接收变成了主动的思考训练和技能训练,在趣味性和学习效果上都远远超过了普通的读书法。
把被动的事变成主动
钻研的过程中如果处处掣肘、束缚太多,那么即便起初兴致盎然,这种激情也可能被慢慢磨掉,而如果自己施展腾挪的空间比较大,比如自行把控方向和进度,那么即便开始兴味索然,之后兴趣也可能一点点生长出来。
当代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自我决定论”,说人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分别是自主的需要(autonomy)、能力的需要(competence)和归属的需要(relatedness),如果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人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和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其中自主性非常关键,自主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出兴趣。
在不同的领域里钻研,自主程度可能天差地别。电脑极客可能是自主程度最高的“工种”。李纳斯在自传《只是为了好玩》中写道:“计算机科学和物理科学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在一个非常基础的层面上,探讨整个学科的运作原理。当然,不同的是,在物理科学上,你得去弄清楚这个已存在的世界是如何正常运转的;而在计算机科学上,你得从零开始创造出一个新世界来,而且还得设法让它正常运转。在计算机的世界里,你就是创世者,对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一切都有最终决定权。如果捣鼓得足够好,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上帝。”
正是在计算机世界中享有这样充分的自主和自由,电脑极客们才会对计算机技术如此热爱。他们可能一坐在电脑前就顾不上吃饭、睡觉,如痴如狂。所以著名黑客凯文·米特尼克(Kevin Mitnick)说:“遇到的挑战越大,获得的快感也越强。”
而在另外一些如师徒传习的领域,自主的空间就相当小了,因为徒弟通常要严格遵从师傅的教导。即便如此,徒弟仍旧可以保留独立思考的权利。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就有这样的经历。他幼年家贫,六岁时就投入荣蝶仙门下学习京剧。荣蝶仙这个老师的特点是态度严厉、要求严格,甚至常常打骂学生。程砚秋偏偏又是个很能吃苦的孩子,学起功夫来一丝不苟。但他并不盲从师父,而是喜欢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一次荣蝶仙教他练青衣旦的步法,练习的方法是手捂着肚子、压住脚跟、来来回回地走,说一定要这样练,练出来的姿态才能体现出青衣旦庄重大方的仪态。
可是程砚秋心里生疑:手捂着肚子怎么会练出庄重大方呢?一次外出时他留意到街上抬轿的轿夫,步伐极稳健,心生好奇就一路跟着看,跟了几里地。然后他想到:何不试试按照轿夫的步法来练习呢?练了段时间后发现效果果然不错。不久后他又去请教了其他的京剧名师,学到了一种头上顶一碗水的碎步练习法,这样反复练习后上台演出,反响远超原来捂腹练习法的效果。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做试验再到请教高人,程砚秋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自主探索过程,这不仅让他练好了步法,更给了他自主探研的自信,也加深了他对京剧这门艺术的领悟和热爱。
阻碍我们自主探索的一个障碍是,我们把一些过来人似是而非的“经验”当作教条,自己束缚住了手脚。这通常发生在新手身上。而经验丰富的人则知道,再看似有理的教条也只是某些情境下适用,并没有非此不可的道理。著名书法家启功就批评过种种学习书法的教条,认为它们误事,害人。比如毛笔怎么拿,怎么拿是对的、怎么拿是错的,有严格的标准吗?没有的。又如临什么帖,学什么体,用什么纸,有什么一定之规吗?也没有的。他直言道:“写字为什么?我把字写出来,我写的字我认得,给人看人家认得,让旁人看说写得好看,这不就得了吗!你还要怎么样才算合‘法’呢?”
言下之意,好的求索者,在学习别人的同时,更要懂得自己去琢磨,笔怎么拿最舒服,选什么帖最合自己的胃口。他们能看到条条框框之外自由腾挪的空间,自己拓展出新领地来。他们的学习带着一种探险的意味,懂得幽然无人的妙处,能够返景入深林,收获也更大。
所以,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先不去问有没有兴趣,而是先做起来,而且很投入、很专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单向的事变得双向,把一件被动的事变得主动,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点也不痛苦地坚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着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远了。
You may also be interested in the following product(s)
-
考古手记
£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