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第1版 (2015年9月1日)
平装: 23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12508033
条形码: 9787512508033
商品尺寸: 20.6 x 14.2 x 1.4 cm
商品重量: 381 g
品牌: 国文传媒
编辑推荐
胡适、冯友兰等大师与我们畅谈大学生活。看大师们怎样克服人生的迷茫与落寞,让大学体现其成就人生的价值。
品大师的名作,读大师的大学
媒体推荐
黄侃自命为风流人物,玩世不恭,在当时及后来的北大学生中传说他的轶闻轶事……他在堂上讲书,讲到一个要紧的地方,就说,这里有个秘密,专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
——冯友兰
不要有短见,十八九岁的青年仍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前途、职业。进大学后第一年到处去摸、去看、探险去,不知道的我偏要去学……社会上需要什么,不要管它,家里的爸爸、妈妈、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师、做医生,你也不要管他们,不要听他们的话,只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
——胡适
(清华)浴室、厕所在西边毗邻操场。浴室备铝铁盆十几个。浴者先签到报备,然后有人来倒冷热水。一个礼拜不洗,要宣布姓名,仍不洗,要派员监视勒令就浴。
——朱光潜
同时并存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一所很奇特的机构,仿佛是西装革履中一袭长袍马褂,非常不协调。然而在这个不起眼的机构里却有名闻宇内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与其说它是一所现代化的学堂,毋宁说它是一所旧日的书院。一切现代化学校必不可少的烦琐的规章制度,在这里似乎都没有。师生直接联系,师了解生,生了解师,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季羡林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朱光潜(1897—1986),安徽省安庆市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生前曾为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南阳人,著名哲学家。历任中州大学(现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作有《中国哲学简史》《人生的境界》等。
目录
上篇 我的大学之永恒的记忆
我在北京大学当学生的时候 / 冯友兰 003
我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 / 季羡林 022
忆清华(节录)/ 梁实秋 039
我的老师沈从文 / 汪曾祺 056
泡茶馆 / 汪曾祺 076
跑警报 / 汪曾祺 087
回忆二十五年前的香港大学 / 朱光潜 097
康乃尔大学的学生生活 / 胡适 104
我所知道的康桥 / 徐志摩 123
负笈西行/ 蒋梦麟 136
下篇 我的大学之永远的叮咛
论大学教育 / 冯友兰 157
我的读书经验 / 冯友兰 162
大学的生活——学生选择科系的标准 / 胡适 167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 / 季羡林 175
谈考试 / 梁实秋 182
谈读书 / 朱光潜 186
北大的支路 / 周作人 193精彩书摘
灯下读书论 / 周作人 198
学生与社会 / 胡适 204
智识的准备 / 胡适 211
怎样才能不受人惑? / 胡适 223
大学毕业后的几条路 / 胡适 225
文摘
一九一六年春天,蔡元培来北大担任校长。他是清朝的翰林,后来弃官不做,到德国去留学。通德文,翻译了一些书。用“兼通新旧,融合中西”这个标准说,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是吴汝纶所不能比拟的。辛亥前后,他也奔走革命。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在南京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孙中山让位后,蔡元培又担任南京临时参议院的代表,来北京催促袁世凯到南京就职。他在政治上的地位也是很高的。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社会上无论哪个方面,都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他到校后,没有开会发表演说,也没有发表什么文告来宣传他的办学宗旨和方针,只发了一个通告说:兹聘任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就这几个字,学生们全明白了,什么话也用不着说了。
他从德国回来的时候,立了三个原则,以约束自己。这三个原则是:一不做官,二不纳妾,三不打麻将。当时称为“三不主义”。北京大学校长也是由政府任命,但他认为这是办教育,不是做官。其余两条,也是针对着当时社会上的腐化现象而发的。参看上面所说的辜鸿铭的言论,就可知了。
我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只到蔡元培的校长室去过两次。那时我的兄弟景兰在北京大学预科上学。河南省政府招考留学生,他要往开封去应考,需要一张北京大学的肄业证明书。时间紧迫,照普通的手续,已经来不及了。我写了一封信,直接跑到校长室。校长室是单独一所房子,设在景山东街校舍的一个旧式院子里。门口也没有传达的人,我就推门进去,屋里挂了一个大幔子,我掀开幔子,看见蔡元培正坐在办公桌后面看文件。我走上去,他欠了一欠身,问有什么事。我把信交给他,他看了,笑笑说,好哇,好哇,能够出去看看好哇。我说,那就请校长批几个字吧。他提起笔来就写了两个字:“照发”。我拿着他的批示到文书科,看着他们办好证明书,我拿着证明书就走了。那时候,章士钊(行严)在北大,给一年级讲逻辑,我去旁听过两次。他原来讲的并不是逻辑,而是中国哲学史——墨经。我有几个问题,写信给章士钊,请他解答。他回我一封信,叫我在某一天晚上到校长办公室等他。我按时到了校长室,他还没有到。我坐在幔子外边等他。又陆陆续续来了些人,像是要开什么会的样子。最后,章士钊到了,他那时候年纪还比较轻,穿的也很讲究,风姿潇洒。他看见我,同我说了几句话,也没有解答问题。我看要开会,就退出来了。
以后我一直没有看见过蔡元培,因为他也不经常露面。一直到一九二三年,我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他到美国访问,到了纽约,北大的旧学生组织了一个随从班子,轮流着陪同他到各地方去。有几天,我们常在一起。有一天,在旅馆里,我们每人都拿出来一张纸,请他写字。我恰好有一把折扇,也请他写。他给每人都写了几句,各不相同。又一天晚上,在纽约的中国学生开会欢迎,人到的很多。蔡元培一进会场,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好像有人在那里指挥一样。有一个久在北京教育界做事的留学生说,我在中国教育界多年,还没有看见校长和学生间的关系这样好的。北大的学生向来自命甚高,可是见了老校长这样的恭敬,说明大家真是佩服蔡先生。
我在北京大学的时候,没有听过蔡元培的讲话,也没有看见他和哪个学生有私人接触。他所以得到学生们的爱戴,完全是人格的感召。道学家们讲究“气象”,譬如说周敦颐的气象如“光风霁月”。又如程颐为程颢写的《行状》说程颢“纯粹如精金,温润如良玉,宽而有制,和而不流。……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浩乎若沧溟之无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这几句话,对于蔡元培完全适用。这绝不是夸张。我在第一次进到北大校长室的时候,觉得满屋子都是这种气象。
You may also be interested in the following product(s)
-
天空的另一半 Half the Sky
£8.95 -
京都手艺人
£17.95 -
故宫画谱:花鸟卷•梅花
£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