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our online store!

My Cart:

0 item(s) - 0.00

0

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 The Almost Nearly Perfect People: The Truth About The Nordic Miracle

Availability: In stock

SKU: 9787807681014

15.95

Quick Overview

“北欧迷团”逐渐演变成为今日世界ZUI令人沉醉的神话之一,极光照耀之所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里的秘密,连距离ZUI近的邻居也未闻其详,其实相比之下,他们还是更了解亚马孙雨林。

OR
successful

A new item has been added to your Shopping Cart.

Details

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 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还原一个不假矫饰的斯堪的纳维亚。这里是走进世界上每个孩子甜蜜睡梦的“那个老头儿”的隐居地;这里的人并不避讳自己相信精灵的存在;这里是激发J.R.R.托尔金写下史诗级别《指环王》系列作品的灵感源泉所在;这里是孕育出《权力的游戏》《雷神》《龙纹身女孩》等等现象级IP作品的神话母题诞生地;这里是文化巨擎斯特林堡,影坛传奇伯格曼、英格丽•褒曼、葛丽泰•嘉宝,超级歌后比•约克的故乡;这里的社会经济制度是西方世界眼里的例外,却赢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功;还有,这里的人比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
 《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英文版赢得世界级媒体热评。北欧热流暗潮奔涌,也始终神秘,本书英文版刚一推出便引发西方读者竞相阅读,并一举俘获东西方世界的好奇心,Goodreads书评页面标记不断,更是收获《纽约客》《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电讯报》《芝加哥论坛报》《观察家报》《出版商周刊》《娱乐周刊》等数十家世界级媒体赞誉。
 苛刻挑剔的不列颠视角,幽默之中包裹严肃探讨。北欧人,在信息网络无处不在的当下,依然被认为是这个世界上ZUI为神秘的一群,是“地球人中的奇特例外”。他们处于高信任度社会,可以毫不介意地将婴儿留在咖啡馆外的婴儿车里,而彼此之间要说出“爱”这个字眼儿,却千难万难。本书的英国作者身为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上门女婿,比较之下,拥有独特发言权,就位居全球第一的幸福指数的成因和潜在走向,从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移民状况等诸多角度,给出回答。
 全面、详尽解读奇境世界;“北欧控”回炉必读。“人烟出奇稀少,天空无限纯净,这里是世界尽头的冷酷仙境”,对北欧的认识,早就不应仅止于此。什么是Hygge?让丹麦女王特意出面澄清的詹代法则又是什么?什么才是深藏在北欧人性格深处的东西?作为对北欧五国的ZUI详实解读、“北欧控”们的枕边必读书,《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对于北欧历史地理点滴、社会人文现况给出了深入实地、巨细靡遗的空前展示。
 随书附赠:全球ZUI早北欧地图Carta Marina——1539年拉丁文版《海图》。

媒体推荐

布斯这本书观察深刻;我们姑且把它归入带点漫景味道的欧洲幽默作品。这种体裁早在马克•吐温1869年出版《傻子出国记》(The Innocents Abroad )的时候便已成熟,又由S•J•皮尔曼和彼得•梅尔等作家一路把它传承到21世纪……在这个意义上,布斯这本书既写出了北欧方式,也写出了英美人的力度。
——《纽约客》

一次生动有趣的探索,半是民俗志,半是旅游指南……究其根本,《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的写作动机是出于真正的好奇心,以及对美国人知之甚少的地球某块区域的品评——读者准能从中有所收获。
——《每日野兽》热帖

假如你和大家一样,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去丹麦、冰岛、挪威、芬兰或者瑞典,看这本书就对了,跟着布斯这位向导去走一趟吧。他好相处,爱尝新鲜,谈吐风趣,观察细致。而且,他讲的全是实情……
——《书单》

太有意思了……这五个国家就像一家人,外表惊人地相似,却各有各的性格,布斯真心想把他们彼此的差别讲给你听。《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这本书把趣味性和启迪性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
——劳拉•米勒,《沙龙》

布斯涉猎民族志研究,结果写出了这本别有见地、娱乐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书。布斯正好也成了北欧人的出色的使节——北欧人通常略嫌孤立保守,他们的做派有时令人费解……民族志研究还没见过有这么好玩的。
——《芝加哥论坛报》

我大笑起来……生动而亲切地描绘了我们北方的朋友,他们完美平衡的社会为全世界称道,可是到头来却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缺点——至少只是近乎完美罢了。
——《观察家报》英国

迈克尔•布斯这本书半是游记,半是文化史,他讲述的北欧各国的奇闻异事让人大开眼界。
——《娱乐周刊》

(布斯)不动声色的冷幽默贯穿全书……他切身体验了一种奇特的文化,并对它做了独具慧眼的、有时颇为诙谐的审视和描绘。
——《出版商周刊》

据说多数人分不清这几个北欧国家。或许吧。不过,人们却都知道,这几个国家很特殊。它们共同的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迈克尔•布斯这本书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他用风雅的文笔,虽然讽刺、但终归饱含着深情描写了他的第二故乡丹麦。
——《赫芬顿邮报》

幽默地瓦解了以为北欧五国是天堂社会的观点,同时证实了作者在其中一国,日子过得相当惬意。ZUI终解答了一个迫切的疑问:丹麦人缴税那么高,为什么还那么幸福?
——《纽约每日新闻》

英国专栏作家迈克尔•布斯有时正话反说,在《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这本书里,针对现代人对北欧五国的所谓完美生活的痴迷,他操起了冷嘲热讽的手术刀……写得非常有趣,读来酣畅淋漓。
——《西雅图邮报》

“比尔•布莱森”去斯堪的纳维亚旅游了。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好书推荐

一本既好看又权威的游记,妙趣横生。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布斯下笔风趣,这本书让人翻开就不想放下。
——《星期》杂志

布斯以深情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让我们看到了他眼中的斯堪的纳维亚。在这里,信任、谦逊和平等是普遍现象,人们以此为傲。
——《柯克斯评论》

布斯的作品带着一种戏谑的幽默感,妙趣十足。
——《书页》

一路嬉闹着,轻松愉快地在北欧走了一趟。
——《电讯报》伦敦

“比尔•布莱森”去斯堪的纳维亚旅游了。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好书推荐

轻松的游记……有些人抱着北欧是应许之地的想法,这本书欣然给出了回答。
——《金融时报》

自由主义者们,很遗憾,斯堪的纳维亚不是理想国。
——《纽约邮报》

有趣,可读性很强。
——《独立报》英国

布斯孜孜不倦地挖掘出不少有趣的资讯。
——《泰晤士报》伦敦

作者简介

迈克尔·布斯(Michael Booth),一个相距北欧五国有着最近地理与心理距离,又全然不失客观的观察者。如果你有足够好奇与耐心,一路忍耐这个英国人的诸多挑剔、泛滥幽默,他将如实诚恳地为你讲述一个远比想象更为接近真实的北欧。布斯已出版四本非虚构类著作:Just As Well I’m Leaving,获《爱尔兰时报》主笔提名;Eat, Pray, Eat,获2012年度英国旅行类出版物奖提名;Sacré Cordon Bleu上榜BBC Radio 4读书栏目; Sushi and Beyond获2010年度美食佳作奖,并被拍成纪录片。现与妻子和孩子生活在丹麦。

目录

引言 
一、丹麦 
幸福 / 培根肉 / 基尼 / 泡沫道具 / 鸡 / 维京人 / 72% / 热水浴缸三明治 / 大黄蜂 / 牛仔工作服 / 贝蒂娜鞋店 / 迪克西兰爵士乐 / 下垂的乳房 / 幸福的幻觉
二、冰岛 
哈卡尔 / 银行家 / 丹麦 / 精灵 / 温泉浴
三、挪威 
紧腰宽裙 / 男士香水 / 新卖国贼 / 户外生活 / 香蕉 / 荷兰病 / 黄油
四、芬兰 
圣诞老人 / 沉默 / 酒精 / 瑞典 / 俄罗斯 / 学校 / 妻子
五、瑞典 
龙虾 / 唐老鸭 /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 融合 / 加泰罗尼亚人 / 索马里比萨饼 / 党 / 负罪感 / 发套 / 阶层 / 滚珠轴承
后记

序言

引 言
若干年前,我住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四月一个昏黑的清晨,我裹着毛毯坐在起居室,满心盼望着春天赶快来临。随手翻开当天的报纸,我惊讶地看到,根据莱斯特大学心理学系提出的生活满意度指数,丹麦,我的这个第二祖国的国民被评选为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我特意留意了一下报纸的日期:这天并不是愚人节。我立刻上网查看,发现这条新闻正作为头条,在世界范围广为传播。从《每日邮报》到半岛电视台,所有媒体都在报道这条新闻,就好像它是刻在石匾上庄严地传承下来的。丹麦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度。最幸福?就是这个地势平坦、阴暗潮湿、单调沉闷的小国家吗?如今我在这里成家立业,它只有为数不多的坚韧明理的人口,却有着全世界最高的税率。英国在这张榜单上排名第41位。既然这是大学里的学者评选出来的结果,想必有它的道理。
“唔,这里的人把自己的幸福感隐藏得太深了,”我这样想着,抬头向窗外望去,整个海港浸没在淅淅沥沥的雨水中,“我并不觉得他们有多欢快。”丹麦作为自行车王国久负盛名。窗外不远处,骑自行车的人和打着伞的行人相互挨挤,一起经过长桥(Langebro),他们都得小心地闪避过往的卡车和公共汽车溅起的水花。
我不由地想起前一天令人心灰意冷的历险。我初来乍到这个第二故乡,每周两次到本地的超市购物。上午,我不得不和超市收银员打交道,那是个脸色沉郁的年轻姑娘,她自顾自地用收银机记账,对我的存在视而不见。超市里买到的农产品品质不高,价格却贵得离谱。出了超市,我闯红灯过了马路,耳边清清楚楚地听到其他行人向我发出嘘声。其实路上并没有车。可是在丹麦,不等绿灯亮起就过马路,是对社交礼仪明目张胆的挑衅。我在蒙蒙细雨中骑着自行车回到家,一进门就看到一张催缴税单,它把我当月的收入不由分说砍掉一大块;回来的路上我还惹恼了一个开车的人,他恐吓说要把我的命夺去,因为我违反了禁止左转的规定(真的,他摇下车窗玻璃,对我大喊大叫:‘你不要命了!’那副神气和腔调,活脱脱就是邦德片中的坏蛋)。晚上,黄金时段的电视娱乐,先是一档农业节目,探讨怎么避免过度摩擦奶牛的乳房,接着是一部已经播出了10年的电视剧《塔格特》(Taggart),再接下来是一档有奖竞赛节目《谁想当百万富翁》—这个名称乍听起来让人血脉贲张,因为一朝中奖,人生便可从此改变,只可惜有一个事实大煞风景:100万克朗的价值只合约10万英镑,在丹麦,这笔钱只够外出吃一顿饭,剩下的零头可以看一场电影。
我得补充说明一点,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彼时,那几部被批评界广泛赞誉的丹麦电视连续剧尚未播出,新式的北欧烹饪尚未在我们的厨房发起革命,电视剧中的女侦探莎拉•路德尚未用她那款式别致的毛衣使我们着迷,剧中的丹麦首位女首相比吉特•尼堡也尚未凭借她的铅笔裙和她对右翼政客们干脆利落的态度让我们神魂颠倒,近年来貌似绵绵不绝的丹麦热潮也尚未风靡全世界。早在那个时候,我就发觉,丹麦人本性纯良,工作勤勉,遵纪守法,根本不喜欢公开表露情感,更何况炫耀自己的幸福感。丹麦人天生是路德宗的信徒,哪怕他们并不举行路德宗的仪式:他们不喜张扬,他们对肆意外露的情感心存怀疑,他们个个自成一体。比如与泰国人、波多黎各人乃至英国人相比,丹麦人显得态度冷淡,神情严峻。我甚至要说,在我当年游历过的50多个国家的国民当中,丹麦人与瑞典人、芬兰人以及挪威人一道,也许是表面看来最不快乐的人,在全世界排在垫底的位置。
我心里想,也许这是因为他们普遍服用抗抑郁药,导致感知力下降的缘故。我读过一篇新近出炉的报告,该报告称,在欧洲,只有冰岛人比丹麦人服用的抗抑郁药还要多,而且,人们吞服抗抑郁药的频率在加快。丹麦人的幸福感难道只是在百忧解药效作用下的懵懵懂懂吗?
事实上,当我开始深刻挖掘丹麦人的幸福现象之后,我发现,莱斯特大学的报告并不像它自认为的那么具有突破性。早在1973年,欧盟首次发起主观境况认知调查——“欧洲晴雨表”,丹麦人就名列榜首,今天依然如此。在最近一次调查中,数千名丹麦人接受了调查,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声称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2009年,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宛若教皇莅临一般访问了哥本哈根。她举例说明,“人们把孩子留在咖啡馆外面的婴儿车里,却不必担心孩子会被偷走……人们没有争分夺秒、争先恐后地想要获取再获取”,她指出,这就是丹麦人生活成功的秘诀。既然奥普拉也对丹麦人赞赏有加,必然有她的道理。
其实,奥普拉大驾光临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丹麦。我没完没了地向妻子抱怨她的祖国,把她逼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气候恶劣难熬;税负之重令人发指;文化单一,全无新奇之处;社会氛围沉闷,公众执意主张以最低的共同标准达成共识;人们害怕超乎常规的事物和特立独行的人,对雄心抱负不以为然,不赞成追求成功;公共服务部门的态度坏得令人惊骇;居民毫无顾忌地食用肥腻的猪肉、咸甘草、廉价啤酒和杏仁糖等等。但我还是继续警觉地,并且不无困惑地关注着丹麦人的幸福现象。
比如,看到下面的调查结果,我摇头不信。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请155个国家的1 000名15岁以上受访者,按照从1到10的得分,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和未来期待的生活给出评价,丹麦高居榜首。盖洛普还提了其他一些关于社会支持(“如果遇到麻烦,你有没有随时可以寻求帮助的亲戚朋友?”)、自由(“在你的所在国,你能否自主作出生活选择,你对这种自由度是否满意?”)、腐败(“在你的所在国,商业界是否普遍存在腐败?”)等问题。答卷表明,82%的丹麦人给出了“生活美满”的回答,只有1%给出了“生活困苦”的回答。“每日体验”一项满分10分,他们给出的平均分是7.9,为全世界最高。与之相比,非洲的多哥是得分最低的国家,只有1%的人给出了“生活美满”的回答。
“也许他们应该问问住在哥本哈根西南伊斯霍伊(Ishj)的索马里移民过得幸福不幸福。”我每次听到此类调查报告,心里就会冒出这个念头。我发自内心地怀疑,那些研究人员至多只去了欣欣向荣的哥本哈根郊区,根本没有去过更远的地方。
而今,丹麦人的幸福故事到了最后的高潮:2012年,联合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份《世界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新鲜出炉,它由经济学家约翰•赫利韦尔、理查德•莱亚德和杰弗里•萨克斯共同编撰,他们把已有的“幸福”研究成果—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世界价值观调查和欧洲价值观调查(World and European Values Surveys)、欧洲社会调查(European Social Survey)等等作了个大汇总。你猜结果怎么样?排在第一名的是比利时!好吧,我是开玩笑的。丹麦再一次被评选为全世界最幸福的国家,紧随其后的是芬兰(第二名)、挪威(第三名)和瑞典(第七名)。
正如王尔德《不可儿戏》中的布莱克奈尔女士所说,“失去父亲或母亲可以认为是不幸,失去双亲,就可能是粗心大意了。”赢得一次幸福调查也许是运气好,但是,自1973年以来,次次在此类调查中独占鳌头,这就让人完全有理由写出一篇权威性的人类学论文了。
不过,作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国家,丹麦并非没有竞争对手。联合国的报告指出,北欧各国均能够提出本国的生活质量最高的理由。联合国的这份报告发表后不久,《新闻周刊》宣布,芬兰才是生活质量最高的国家,而不是丹麦;根据联合国自己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得分最高的则是挪威。还有一份近期发表的报告称,如果身为女性,瑞典是最宜居的国家。
所以,在此类名目繁多的主观境况认知调查、满意度调查和幸福调查中,虽然丹麦不一定每次都当仁不让地稳居第一,却每次都相差无几;即使它不是第一,也必然是另一个北欧国家居于第一。新西兰或者日本偶尔会挤上榜单(也许还有新加坡或者瑞士),但是总的来说,所有这些报告传递出来的信息十分明晰,像一杯加了冰块的杜松子酒那般清澈透明,那就是,斯堪的纳维亚人不仅是全世界最幸福、最满足的人,他们也是最和睦、包容、主张平等、追求进步的人,他们富足、现代、开明,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思想解放,技术领先,他们欣赏最美妙的流行乐、最精彩的电视侦探片,甚至近几年来,他们还有最美味的餐厅可供享用。欧洲和美国的媒体对这一信息深信不疑,并热情洋溢地把它到处传扬。北欧这五个国家当中——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和冰岛——有全世界最完善的教育系统(芬兰),有适度世俗、文化多元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典范(瑞典);有利用巨大的石油财富进行明智而合乎道德的长远投资,而不是执迷于建造愚蠢的高楼大厦或者发展红灯区和性产业的社会(挪威);有全世界两性最平等、男性寿命最长且大量出产鳕鱼的国家(冰岛);还有有着雄心勃勃的环境政策和充裕资金的福利国家(所有五个国家)。
人们似乎达成了不容辩驳的共识:为了过上圆满、幸福、平衡、健康而明智的生活,如果你想寻找一个确定的榜样,就应该把目光投向德国以北、俄罗斯以西的那块地方。
…………

文摘

北欧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他们信任他人,生活成功,当我们面对他们,一种直觉的反应是想要挑刺,想用X射线透视他们的破绽。我在写作本书期间,也不能完全克制这种冲动。但是,北欧读者如果看到这本书,请你们原谅。就当我是嫉妒吧,如果这样可以让你们心里好受一点儿。
不过,破绽和瑕疵肯定是有的。北欧地区有它自己的问题和挑战,北欧人有他们古怪的癖好和弱点,如同我们所有人。但是,说到底,北欧的成功仍然不容辩驳。当有记者指出,披头士的《白色专辑》(The White Album)如果是单张而不是双张唱片,也许会更好,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回答说:“是的。嗯,不过,它终归是《白色专辑》。”当然,即使几近完美的社会,也总会有它的弊端:各国都有不清白的历史;的确,同质化的一元社会倾向于有点太安全、太无聊、太狭隘。展望未来,北欧各国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福利国家不堪重负,移民人口难以持续融合,以及不平等加剧等。但它仍是斯堪的纳维亚。它仍是一块令人羡慕的土地,长久享受着富裕、和平、和谐与进步。如同《白色专辑》一样瑕不掩瑜。 
虽然我在北欧之旅出发之际,想要纠正西方媒体对它玫瑰色的失衡报道,并且希望把我的许多想法一吐为快;但是我也希望,我揭开了斯堪的纳维亚某些正面特点——信任、社会凝聚力、经济与性别平等、理性主义、谦虚、平衡的政治与经济制度等等。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给我们的经济造成了破坏,此刻,西方世界正在寻找一种替代制度,它既要避免苏联的极端社会主义,也要避免美国缺乏监管的新自由主义。的确,在我看来,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寻找未来经济与社会的榜样,答案在北欧各国。连不起眼的冰岛也在复苏,它的增长率超过了欧洲大部分其他国家。迄今为止,即使北欧各国犯了错,它们也很快明白该怎么改正错误,而不曾付出血的代价。
我也希望,我以自己笨拙、简单化、有时也许法西斯式的方式(如果我瞄准的对象是有钱人,还算法西斯吗?),说明了北欧存在迷人的多样性。虽然各国国民乍眼看去大同小异,实则千差万别,个性迥异。它们的遗传基因不同,心理、历史和经济制度也不同。某几国有石油和天然气,另外几国有森林和地热。一国使用欧元,另一国干脆不加入欧盟。我甚至还没有触及这几个被认为“同质化”的国家内部的多样性——瑞典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挪威有数千种方言;还有萨米人等等。
北欧的幸福现象中还有一个要素我尚未提到,至少没有明确地提到。专家告诉我们,幸福的一个关键是对生活的自主性——自己主宰命运,完成自我实现。这是一种奢侈。北欧地区长期被认为具有最高水平的福利和生活质量,人们生活最幸福,自我实现程度最高,它同时也是教育机会最平等的地区,这不是巧合。伦敦经济学院的一项研究比较了父子两代人在30年间的收入情况,它表明北欧是全世界社会流动性最高的社会。北欧四个主要国家占据了榜单上的前四位。
要想实现真正的、持久的幸福,一个首要前提是人必须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确立和掌控自己树立的目标,如果离目标尚有差距,能够作出适当的改变。这不能仅是一种认知,仅是一句像“美国梦”那样的空洞口号(顺带提一句,美国在伦敦经济学院的社会流动性一项排在靠后的位置)。在斯堪的纳维亚,这是生活的现实。这里是真正的机遇之地。北欧各国的社会流动性比美国和英国大得多。虽然这里崇尚集体主义,虽然国家对人们的生活多有干预,在北欧,一个人却有极大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前不久盖洛普发起一项民意调查,只有5%的丹麦人表示,他们想要改变生活,可是无能为力。与之相反,我可以想象,在美国的许多州,如果有人宣布自己(比如说)是无神论者,或者是同性恋,或者已婚但是选择不育,或者未婚但是生育了子女,或者做了流产,或者用穆斯林的方式抚养孩子长大,他会遭遇相当不愉快的体验。举例说明,我想,在得克萨斯做一名素食者,或者在盐湖城做一名品酒专家,恐怕都不会容易。在美国50个州的任意一州,都千万不可公开宣布自己信仰社会主义。在斯堪的纳维亚,你可以作出上述所有选择,不会有人眨一下眼睛(只要你别在过马路时闯红灯)。
社会流动性高的关键在于学校。高质量的免费教育体系赋予人们自主性,教育制度与北欧地区的经济平等和覆盖广泛的福利安全网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斯堪的纳维亚的教育水平不仅是全球最高,而且,它所提供的受教育机会向所有人免费开放。这是北欧例外论的坚实基础。
有些人也许会说,北欧自主性的现实是,你是自由的……除非你是本土北欧人。倘若你是个穆斯林,想建一所清真寺,或者你是个美国人,想开一辆大型车,公然宣称信仰神创论,并且在星期天带着白金卡去购物,或者甚至你是个英国人,在待人接物时表现出繁琐而过时的礼仪礼貌,那么,你在北欧地区生活,可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和排斥。
的确如此。斯堪的纳维亚尤其在尽力解决非西方移民的融合问题。过去二十多年来,与本土瑞典人相比,瑞典非欧洲移民的家庭平均收入实际上在下降,目前,移民比本土瑞典人的每月收入少36%,1991年是每月少21%。但是,现在着手解决问题,还不算太晚。与英国不同,北欧地区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开始接收移民;英国的移民来自它过去的殖民地,来时已经会讲流利的英语,对英国的文化规范也了然于胸。北欧的移民状况要经过一代或者两代人才会发生改变。挪威枪击案凶手布雷维克之流不会赢。绝对没有赢的可能。北欧还将继续接收移民——原因有很多——融合情况也将会继续改善,对此我很有信心。不过北欧国家也许愿意考虑不再提那些所谓“二代丹麦人”的废话,或者愿意考虑偶尔把工作岗位交给那些姓氏不是以“-sen”结尾的求职者。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苏珊•桑塔格就写道,瑞典迫切地需要发起革命,需要打破既有的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唔,瑞典发起过革命,北欧其他几国也发起过革命。也许革命的形式不符合桑塔格心中的设想。不过,数以万计的移民来到斯堪的纳维亚,他们正在挑战并为这些国家注入新的活力,把这些有时显得单调沉闷的单一文化国家变成万花筒般的种族多元化社会。到目前为止,这一路走得跌跌撞撞、踉跄不稳。但是,我们看到了希望的迹象,问题正在得到纠正,有朝一日将会迎刃而解。
我在前面没有提到,马尔默龙虾狂欢节的第二天,该市一年一度的庆典继续举行,开展了更多的露天庆祝活动——以土耳其、印度、阿拉伯和中式餐饮为主——这一次,大街上挤满了多种族人口,我在斯堪的纳维亚各大城市的街市上还没见过那么丰富的种族多样性。那天的气氛非常热烈,我觉得好像有一种真正的世界大同的感觉。不同于我在丹麦媒体上了解到的马尔默相关报道,这是一座安居乐业的城市。
不过,我要说,尽管过去十年来丹麦的右翼政客经常发表煽动性的演说,但讽刺的是,在北方几国中,丹麦似乎走在适度融合、建设多种族北欧社会的最前沿。丹麦移民被隔离的程度比瑞典小;传统上移民在各省的分布更为广泛,他们与本地人口的融合度更高。这意味着丹麦正视问题,直面融合的困难,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挪威人类学家托马斯•海兰德•埃里克森发出了理性而智慧的声音,他对我说,“丹麦虽然有移民聚居的贫民窟,但大街上也有土耳其人开的烟草店;移民驾驶公交车,他们被安置在村子里,必须与邻居打交道,所以更容易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没有人说这个融合过程不艰难。这个相互了解的过程充满了摩擦,偶尔掺杂暴力,但是,这个过程一旦结束,我愿意相信,一切都会安定下来。正如理查德•詹金斯在他的著作《做个丹麦人》(Being Danish)中写道,“丹麦的多种族不是个可有可无的选择;好也罢,坏也罢,它已然是生活的既定事实。(但是)融合过程中的问题远比政客们在国家舞台上向我们大声疾呼的要少。”
融合需要时间——英国已经用了50年,至今仍未达到理想状态——但是,让我们怀抱希望:人类的天性和北欧的务实精神将会战胜恐惧和偏见。
上述言论就像演说,就此打住。
我还有一个希望,有一个对北欧人民发自内心的恳求。
每隔一段时间,北欧政坛或者北欧理事会的成员就会向北欧各国发出强烈呼吁,号召进一步融合,号召大家团结起来组成适当的北欧联盟,在经济和军事上统一起来,拥有共同的军队、外交政策甚至货币。与欧盟的结构类似,但没有争吵和腐败。
前丹麦政府大臣、现任北欧理事会丹麦代表团主席贝特尔•霍德对我说,更为广泛的泛北欧合作势在必行,不可阻挡。“合作已经在进行,”他说,“北极圈将会成为一个区域,未来它将变得举足轻重。”
瑞典历史学家冈纳尔•魏特堡也认为,北方2 500万人民联合起来,可以对欧盟施加更大的影响,并且有权在G20中要求一个席位。他指出,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曾经统一过。14世纪,受到德国贸易商的威胁,挪威人、瑞典人和丹麦人在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的统治下团结起来,建立了卡尔马联盟。后来,斯堪的纳维亚不再愿意被哥本哈根统治,主要是因为丹麦人杀害了大多数瑞典贵族。我不认为丹麦人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19世纪,历时短暂的“斯堪的纳维亚主义”运动再次提出了统一的可能性。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H. C. 奥斯特在斯堪的纳维亚科学大会上发表讲话说:“把全体600万斯堪的纳维亚人放在一只天平上,它的分量一定不会太轻。”
今天,斯堪的纳维亚有了前面提到的北欧联盟。它在五国之间开放贸易,在海外援助方面有效地开展“软实力”合作,并且积极致力于弥合历史冲突,培养成员国之间的文化纽带。如今,北欧人口不再是奥斯特时代的600万,而是2 500万,倘若适当地联合起来,它将具有更大的分量。下一步会是全面统一——丹麦、瑞典、冰岛、挪威和芬兰这北欧五国在北欧联盟下,充分实行经济和军事一体化吗?
近年来,斯堪的纳维亚的媒体上越来越多地谈到这个话题——有人建议成立“斯堪的纳维亚联邦国家”(Federal States of Scandinavia),以替代岌岌可危的欧盟——但这种可能性仍然很小。不过,为了以防万一,我对北欧人民发出恳求:请你们千万不要建立联邦。
如果你们果真以这种方式结成铁板一块,那么,我们其他人就根本没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