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4月1日)
- 外文书名: The Arts of China
- 平装: 350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16
- ISBN: 720812051X, 9787208120518
- 条形码: 9787208120518
- 商品尺寸: 24 x 17 x 2 cm
- 商品重量: 621 g
- 品牌: 世纪文景
Details
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中国艺术史入门书
牛津、耶鲁、普林斯顿沿用40年之经典读本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作者苏立文院士又一重磅力作
《中国艺术史》是苏立文先生以他的深厚学养和数十年心血累积而成,其阐述既不西方本位,也不囿于中国传统,从不故作高深,也没有炫耀知识的虚荣。他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融会贯通的文化视野,将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置于大历史环境中交相观看并体会的胸怀,是对中国艺术演进脉络的整体梳理和把握。
名人推荐
这本书是最好的中国艺术史著述。除了苏立文,没有任何中国艺术史家能拥有如此广泛的知识。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
苏立文《中国艺术史》一书表述之清晰、内容之均衡,对主题把握之熟稔,几乎无出其右者。它为所有的中国艺术初习者提供了极好的途径。
——谢柏轲(Jerome Silber Geld,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主任)
苏立文先生是中国美术界的老朋友,他对中国艺术不遗余力的研究和推介,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人类的艺术发展,都是贡献巨大的。
——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苏先生对中国艺术和中国人民始终抱有巨大的热情,非常让人感动。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苏立文教授对中国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史家都给予过很多鼓励和提携,是一位真正的仁人长者,我们都很感激他。
——万青力(香港大学中国艺术史教授)
媒体推荐
这本书是*好的*国艺术史著述。除了苏立文,没有任何*国艺术史家能拥有如此广泛的知识。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
苏立文《*国艺术史》一书表述之清晰、内容之均衡,对主题把握之熟稔,几乎无出其右者。它为所有的*国艺术初习者提供了极好的途径。
——谢柏轲(Jerome Silber Geld,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主任)
苏立文先生是*国美术界的老朋友,他对*国艺术不遗余力的研究和推介,不仅对*国,而且对全人类的艺术发展,都是贡献巨大的。
——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苏先生对*国艺术和*国人民始终抱有巨大的热情,*常让人感动。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苏立文教授对*国艺术家和*国艺术史家都给予过很多鼓励和提携,是一位真正的仁人长者,我们都很感激他。
——万青力(香港大学*国艺术史教授)
作者简介
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
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荣誉退休院士,曾在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及研究。荣获过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古根海姆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等多所机构颁发的多项荣誉和研究基金。
1940年代来到中国,并开始接触中国艺术,结识了庞薰琹、吴作人、丁聪、郁风、关山月、刘开渠等中国现代艺术家,此后一直与几代中国艺术家和诸多艺术机构来往密切。毕生专注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传播,是最早向西方引介中国现代艺术的西方学者之一,并成为这一领域的国际权威。著有《中国艺术史》《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东西方艺术的交会》等多部深具影响力的专著。
译者:徐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和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部学习,曾担任美国巴德学院访问助教授及法国高等人文和社会科学基金会爱马仕学人。研究领域包括东亚及东南亚青铜时代考古学、考古学理论和考古学史、早期文明比较研究、工艺美术和小艺术传统、濒危档案、文化和族群研究。 著有《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等,译有《阅读过去》《考古学思想史》和《理解早期文明》等作品。
目录
英文版第五版序
第一章 历史文明的曙光
第二章 早期青铜时代:商和西周
第三章 东周和战国时代艺术
第四章 秦汉艺术
第五章 三国六朝艺术
第六章 隋唐艺术
第七章 五代与两宋艺术
第八章 元代艺术
第九章 明代艺术
第十章 清代艺术
第十一章 20世纪中国艺术
注释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
图版说明
序言
英文版第五版序
在本书第五版中,我与时俱进地作出了修订和增补,修改甚至重写了早期艺术诸章节,以期更好地理解青铜时代的中国。同样,我在书法、禅宗艺术和晚近的中国艺术的发展上也作出了重大调整。
逾半个世纪前,本书以《中国艺术简介》(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Art)为名出版,此后,若干西方学者采用了其他取向写作中国艺术史。一种是以不同的章节分别讨论绘画、雕塑、陶瓷及其他艺术;另一种更激进的方法将艺术视为政治、社会和经济势力的表现,对情境的强调超出对艺术本身。
我没有追随任何一种取向,而是恪守传统的朝代框架,此中原因有二:因为中国人按照连续的王朝序列认识自身的历史,所以对于西方读者而言,在初次接触中国文化时,有必要把握中国人自身对于中国历史的感觉。此外,每个主要王朝,王朝之间的断裂和混乱时代的艺术都各有其独特特征。
对于所有提供新图片,或者以彩色图片替代黑白图片的个人和机构,我都深表感谢,特别是北京故宫博物院 Zhang Ying,北京的Freda Murch和Robert Bernell,台北故宫博物院和魏德文先生,北京大学刘正成教授,伦敦的Rosemary Scott,重庆的Nick Ball,以及图片说明中提及的所有机构和个人。没有他们的慷慨帮助和合作,本书第五版将无法出现。
我需要感谢现在或者不久前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群年轻人,他们以各种方式帮助了我的研究。他们包括 Hiromi Kinoshita,Josh Yiu Sifu,James Lin,Wang Hsien-Ch’un,Celine Lai,Tam Ka-chai,Deng Fei,Chen Xin和 Jiang Qiqi。
最后,我希望再次感谢加州大学出版社的Deborah Kirshman,Sue Heinemann,Eric Schmidt和 Lynn Meinhardt,我的编辑Amy Klatzkin和设计师 Nicole Hayward。
文摘
美学的出现
就是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中国画家和诗人第一次发现了自己。陆机作于300年的《文赋》是影响深远、充满激情的文字,正如诗人T. S.艾略特(T. S. Eliot)所说的“在词藻和义理之间角力”一样,它讨论了诗歌灵感的神秘渊源。
萧统作于530年的《文选》序中出现了新的评判标准,他提出选择诗文的标准不是道德,而是完全依照美学价值。这个复杂的观念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3—4世纪的文学批评仍然采取品藻形式,品藻是一种品评优劣的九等分类方法,首先用于人物,后来也用于诗歌。顾恺之就曾经用品藻来臧否魏晋时期的画家—如果保留至今的文本确系顾恺之所作。谢赫在名作《古画品论》中更系统地使用了这种方法。《古画品论》作于6世纪后半叶,谢赫将前代43位画家分为六个等级。在艺术史上,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区分,尽管评判并不见得高明。
谢赫短短的文章之所以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其序言中提出了品鉴画作和画家的“六法”。关于“六法”的讨论已经层出不穷,然而,“六法”本身却是不可回避的,不管“六法”如何变化或排序,它一直是此后中国艺术批评的关键。它们是:
一、“气韵生动”:精神的统一、生命的运动规律;精神共鸣所引起的生机。
二、“骨法用笔”:骨架方法用笔;用笔来构建结构。
三、“应物象形”:在描摹形状时应忠于原物。
四、“随类赋彩”:施加颜色时,要忠于对象。
五、“经营位置”:放置元素时,要经过适当安排。
六、“传移摹写”:应经常模仿古代杰作。
第三、四、五法则是不言自明的,它反映了早期绘画所遇到的技术问题。第六法则表明训练画家的手法以获取高超的绘画技巧的需要,同时,它也指出遵从传统的必要,每个画家都自视为传统的捍卫者。忠实摹写古代名作是保存传统的途径,或者像后世所说的那样,用以往大师“古法”绘画,然后增加自己的特征,可以使传统得以新生。
正如法国画家塞尚(Cézanne)所称的“来自自然的强烈视觉感受”,画家的经验表现在气韵之中,就是索伯所说的“精神共鸣”。气是宇宙中的精神,从字面上说就是气息或云气,它赋予万物以生机和活力,赋予树木、山川以生命和生长,赋予人类以能量,山川呼吸而产生云雾。艺术家必须协调自己以适应宇宙精神和灵气,并让灵气贯穿自身,这样就处于灵感迸发的状态了。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状态,画家本身成了灵气表现的中介。
威廉•埃克(William Acker)曾经问过一位著名的中国书法家为什么将沾满了墨汁的手紧紧地掐入巨笔的笔锋之中,这位书法家回答说,只有这样,他才能感觉到气从他的手臂通过毛笔直达纸面。气是一种宇宙能量,正如埃克所言,“在不断变化的漩流中流动,时深时浅,时聚时散”,灵气可充斥于万物之中,不论其是否有生命。因此,第三、四、五法则包含的就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准确,因为所有自然界的生命形态都是“气”的可视表现。只有通过忠实地反映它们,艺术家才能表现出他对宇宙原则的意识。
You may also be interested in the following product(s)
-
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于非闇
£19.95